第二部口试,也就是考官面试,考官出题,考生对答,这对于玩家来说算是比较难的一个部分。
    但是只要古文功力够,还是可以参加考试的。
    最后是笔试了,这考的就是策论了,也就是后世公务员考试的申论题目。
    这要求考生对于题目进行阐释,对各种现实问题提出对策。
    进士科的考试和明经科差不多,但是将第二部分的口试改成了作文。
    作文就是诗赋,做一诗一赋,考察的是考生对文学的造诣。
    唐代的前期,明经科比进士科贵重,但是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,唐代上下又极重视文学,进士科逐渐成为六科中最贵重的一科。
    到中唐时期,就有了“宰相必出于进士”的潜规则,进士出身也高于其他途径进入官场的官员。
    可是虽然如此,但是唐代的科举制度依然是有不少漏洞的。
    唐代没有和宋代使用糊名誊卷的制度,批改考卷的考官是可以看到考生的名字的。
    而且主考官的职权极大,唐代主考官被称之为座师,凡是座师所取的学生,天然上就是座师的同党。
    在唐代中期的牛李党争,其实就是两个唐代宰相和他们弟子之间党羽的争斗。
    这个时代参加科举考试,不是光靠才学就能考上的。
    王成伟准备参加的是进士考试,进士考试没有面试,只有贴经、诗词和策论。
    这其中贴经对于玩家来说就是送分题目,王成伟只要将九经下载下来,肯定可以满分通过。
    诗词这个虽然麻烦了一点,但是靠着后世庞大的诗词数量,蒙混过关也不难。
    至于策论,那还难得倒玩家吗?
    不过也和之前说的一样,考试对于王成伟可能不是问题,但是想要考中就还需要人脉和资源了。
    这次遇到的王峻,就让王成伟看到了机会。
    王峻是太原王家的旁支,可就算是旁支,那也是五姓七望之一。
    河东的世家大族不少,如今皇帝的七位宰相中,裴冕出自于河东裴氏,崔圆出自于河间崔氏,这些都是和太原王氏频繁联姻的大家族。
    如果能顶上太原王氏的招牌,再利用这个牌子去结交宰辅,王成伟就有机会考上进士!
    这可是相当重要的机会啊!
    唐代考上进士之后,还需要参加吏部的考试,才能被授予官职。
    不过大唐的缺员一直不多,可是对于至德二载的进士来说,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。
    因为安史之乱的破坏,如今朝廷各个衙门是非常缺乏人才的。
    所以皇帝李亨才会在两京都没有收复的情况下,就重新开始科举考试。
    进士的前几名,可以授予从八品或者从九品的职位。
    这已经可以授予普通州县的县令,留在京师可以做监察御史里行了。
    能够得到朝廷的官职!
    那可不是经验大大的有?
    王成伟当然知道,建宁王和玩家们,不可能只是窝在陇右。
    进取中原,不仅仅是打仗就能做到的。
    如今建宁王可以打朔方,可以打河湟,可是一旦他出兵,那么就会被天下人视为安禄山一样的逆贼。
    虽说公理都在强权之内,但就是到了现代社会,道德的作用也是无可估量的。
    强如大国,想要做事的时候也要披上民主的面具,这就是人心向背的力量。
    建宁王要入主中原,只依靠武力是不行的。
    设立都督府留后院,就代表了建宁王的路线。
    除了军事上准备进取中原之外,在政治上也要进入中原。
    换句话说,建宁王的势力要在朝堂上也有势力,参与到中枢的政治博弈中去。
    王成伟显然看到了这个机会。
    不过当务之急,还是先让王峻将家族迁到武威来。
    只要王家承认了王成伟太原王氏的身份,他到了凤翔府就有了打通关节的入场券。
    很多时候,世家大族的身份只是一个敲门砖,但是大部分普通人连这个敲门砖都拿不到。
    在武威城好好招待了王峻几日,王峻也看到了武威的安定和繁荣。
    商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,自信又充满了安全感的百姓,这都是王峻从太原逃难到灵武没看到的景象。
    灵武虽然距离叛乱比较远,但是灵武的士兵都抽调去了平叛前线,整个灵武城非常的萧条。
    太原更加不必说了,史思明占据太原之后,横征暴敛,凡是十四岁以上的男丁都要从军。
    就连太原王氏这样的望族,也被史思明强制征辟,还逼迫太原王氏捐了一大笔钱。
    王峻将家族迁到武威城定居的想法更加的强烈。
    不过王峻所在的家族虽然是旁支,但是妇孺家丁加起来也有上百号人。
    王家虽然有些家财,但是若不能购买土地,这些家财也会坐吃山空。
    王峻连忙问道:
    “族叔,不知道在武威是否可以购置土地?”
    果然有戏!
    看样子王峻已经动了将家族迁移过来的心思。
    也不枉王成伟这几天带着他在武威城乱逛。
    王成伟说道:“武威城是没有土地买卖的。”
    果然没有地了,王峻有些失落。
    王成伟话锋一转说道:“如今凉州按丁口授田,如果族侄将全家迁过来,我愿意为你在刺史府做保,按照丁口授予土地。”